
2025-04-12 18:18 点击次数:160
在2003年11月2日晚,寒风凛冽,河北省沧州市新华分局的治安大队队员们身着队服,神情严肃,迅速在分局大院集结完毕。
随着队长一声令下,一场针对市内娱乐场所的扫黄行动就此拉开帷幕。
彼时的城市夜晚,娱乐场所鱼龙混杂,为了净化社会风气,打击违法犯罪活动,这样的行动势在必行。
二十多年前,此类行动规模宏大,场面颇为壮观。
图片
当警察们如神兵天降般冲入各个娱乐场所时,瞬间便将那些藏污纳垢的角落暴光在灯光之下。
仅仅一夜之间,警方就成功抓捕了上百名客人和小姐,场面一度混乱不堪。
在那个年代,对于此类违法行为的处理方式相对简单粗暴,按照规定,交5000元罚款便可走人。
许多被抓的人似乎早已对此驾轻就熟,这些“老油条”们被带到警察局后,毫不慌张,熟练地拿起警察局的电话,拨给家人,以一种近乎平静的语气让家里人赶紧送钱来。
图片
一时间,警察局的电话铃声此起彼伏,不绝于耳。
一夜之间,该分局便收到了数万元罚款,这一“创收”成果,在当时的执法环境下,显得颇为扎眼。
然而,在这众多被抓的人中,有一个人却显得格格不入,格外奇怪。
无论公安民警如何耐心劝说,他都铁了心似的坚决不肯往家里打电话。
民警们苦口婆心,从法律规定讲到家庭责任,可他却像一尊雕像,不为所动。
民警们无奈之下,退而求其次,让他给亲朋好友打电话凑钱,想着只要能把罚款交了,事情也就算解决了。
可他依旧斩钉截铁地拒绝,说着一口浓重的河南方言说道:“俺没家人。”
民警们以为他是在赌气,或是想耍赖逃避罚款,便不耐烦地回应:“那你总有亲戚朋友啊,不管啥关系,得把钱凑够了捞你啊!”
但这个人却如同陷入了自己的世界,声称:“俺也没有认识的人。”
他的回答让民警们面面相觑,心中充满了疑问。
扫黄行动中,遇到这种不肯配合、不肯交罚款的人是最棘手的。
按照以往的惯例,这种情况下通常只能先将其关几天,等其冷静下来,或是家人联系上了再说。
于是民警要求他拿出身份证登记,以便后续处理。可他却再次给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回答:“俺也没有身份证。”
若在平时,面对这样的回答,公安或许会认为这是个精神有问题的人,直接将其送往相关机构处理。
可关键在于,他是在现场被抓的,一个病患怎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呢?这一系列反常的表现,让民警们对他的身份愈发好奇,也愈发紧张。
此时,一名经验丰富的公安民警紧紧地盯着眼前的这个人,心中突然涌起一股异样的感觉。
他仔细打量着对方的面容、身形,总觉得好像在哪里见过,可那记忆却如同被一层薄纱遮住,模糊不清,怎么也想不起来。公安的直觉往往十分敏锐,凭借着多年的办案经验,他深知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绝非偶然。
他绞尽脑汁,在脑海中疯狂地搜索着相关信息,突然,一道闪电划过他的脑海,一个念头如惊雷般炸响:这不就是公安部2003年1号挂牌督办案件中连环杀人凶手的特征描述吗?眼前这个人似乎与之有着诸多相似之处。
公安部通缉令上显示,此通缉犯为男人,河南人,年龄在25岁到40岁之间,身高一米六到一米六七,体态中等偏瘦,走路姿势为中体八字步,行走时稍有左右摇晃。
该通缉犯熟悉农村生活和环境,长期离家出走,流窜于农村地区,昼伏夜出,经济条件差,脾气内向、孤僻,有前科或是作案史。
民警越看眼前的人,越觉得这些特征与他完美契合。
他的心跳不禁加快,一种难以言喻的兴奋与紧张交织在心头。
事不宜迟,民警立刻叫来同事,抽取了这个人的一管血,迅速送往相关部门进行比对。
等待结果的过程中,时间仿佛凝固了一般,每一秒都显得无比漫长。
终于,结果出来了,这个消息如同重磅炸弹,让这名公安头皮发麻:眼前的这位,正是三年来横跨河南、安徽、山东、河北四省疯狂作案,残忍伤害至少 67 人的杀人凶手——杨新海。
拿到结果后,该公安民警激动得几乎要跳起来,他一刻也不敢耽误,立刻跑回治安大队,冲进办公室,对着其他公安大声喊道:“千万不要让他跑了,这小子身上背了 67 条人命啊!”
这个消息瞬间在治安大队炸开了锅,所有人都被震惊得说不出话来。
这起案件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乎是绝无仅有的连环杀人案,而杀人狂魔竟然以这样一种令人意想不到、甚至有些滑稽的方式被抓捕,实在让人感叹命运的无常。
很快,河北沧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得到消息,迅速调遣18名强将,三辆警车闪着警灯,鸣着警笛,风驰电掣般直扑而来。
到达现场后,警察们迅速将杨新海团团围住,给他戴上了重铁镣,套上专用头套,将他锁进审讯椅。
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,杨新海被锁进审讯椅后,还不慌不忙地很认真系好衣扣,拽平褶皱,似乎对即将到来的审讯毫不在意。
面对警方的审讯,杨新海一开始还妄想蒙混过关,他眼神闪躲,回答问题时模棱两可,试图扰乱警方的视线。
然而,警方经验丰富,审讯技巧高超,经过三个小时的激烈交锋,杨新海逐渐意识到自己这一次无法逃脱。
在心理防线被彻底摧毁的一刹那,他长叹一口气,无奈地说:“看样子你们是认准我了,要不然也不会摆这么大阵势,我知道我今天是躲不过去了,你们拿地图来,我告诉你们在哪里杀过人。”
在被关押期间,有狱友好奇地问杨新海:“你咋想的,杀那么多人,咋下得去手嘞。”
杨新海却轻描淡写地回答:“杀人很正常,没什么了不起的。”
他的回答让狱友们不寒而栗,也让人们更加好奇,在他的身上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,才会让他对生命如此漠视,如此冷漠。
这一切,还得从他那充满坎坷与不幸的成长经历说起。
在1968年7月,骄阳似火,酷热难耐,河南省正阳县汝南埠乡张家村杨陶庄东队的一个破旧农舍里,传来了一阵婴儿的啼哭声,杨新海呱呱坠地。
图片
这里是一个极度贫困的乡村,土地贫瘠,庄稼收成微薄,村民们很多都挣扎在温饱之间。
而杨新海家是村里最贫困的家庭之一,家徒四壁,几间破旧的土坯房在风雨中摇摇欲坠。杨新海一家兄妹六人,他排行老四。
图片
从小,他便内向,不善言辞,总是默默地跟在哥哥姐姐身后,眼神中透着一股与年龄不符的忧郁。
在学校里,杨新海用功读书,课堂上,他总是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,认真做笔记;放学后,别的孩子都在村里嬉笑玩耍,他却独自去割草放牛,为家里分担家务。
村里的长辈们看到他如此懂事,都不禁夸赞说:“杨家老四将来可有出息了。” 杨新海也确实没有辜负村里人的期望,凭借着自己的努力,初中毕业后,他成为村里第一个考上高中的孩子。
这个消息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,村民们纷纷前来祝贺,杨家父母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,尽管家庭条件艰难,但他们还是决定省吃俭用供杨新海读书,满心期待着他有朝一日能够走出农村,改变家庭的命运。
然而,命运却在此时悄然发生了转变。
杨新海踏入高中校园后,周围的环境让他的心态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。
学校里,其他同学都从家里带粮食换饭票吃饭,食堂里飘出的饭菜香气让杨新海时常饥肠辘辘。
而他,由于家里实在拿不出粮食,只能每天煮野菜或者自己在简陋的灶台上烧饭吃。
看着同学们在学校能够安心读书,不为吃穿发愁,有说有笑地享受着校园生活,自己却天天为了填饱肚子而发愁,有时候饿到胃疼,只能默默忍受。
当时正值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,别的男同学都人高马大,充满活力,而他却因为长期营养不良,显得瘦不拉几的,在同学中显得格格不入。
杨新海的内心开始失衡,他不明白,为什么同样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,自己天生就要活得比别人差?
为什么别人可以无忧无虑,而自己却要承受如此多的苦难?
这种心理落差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严重,到了高三,巨大的心理压力让他的成绩也越来越差。
父亲对他寄予了极大的期望,把一家人的希望都压在了他身上,每次回家,父亲那充满期待的眼神都让杨新海倍感压力。
而此时的他,由于学习资料的购买、生活费用的增加,需要的钱却越来越多。
有一次,杨新海回到家,向父亲要钱买学习资料。
父亲看着家里一贫如洗的现状,满脸痛苦,犹豫了许久才从口袋里掏出几张皱巴巴的纸币,那是他辛苦劳作许久才积攒下来的。
杨新海看着父亲那粗糙的双手和疲惫的面容,心中一阵刺痛,但想到自己的学业,还是咬了咬牙,说这点钱不够。
父亲一听,顿时火冒三丈,觉得杨新海不懂事,不理解家里的难处。
两人为此大吵了一架,杨新海心中的委屈和压力在这一刻彻底爆发。
在高考的巨大压力和家庭的重负下,杨新海终于不堪承受,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,他背着简单的行囊,选择了离校出走,离开了这个让他既充满希望又满是绝望的家。
图片
那时,还不满17岁的杨新海天真地认为,只要自己肯努力,凭借着自己的双手,将来一定能够出人头地,过上好生活。
他怀揣着美好的憧憬,踏上了打工之路。他来到河南焦作煤矿,本想着能够通过辛勤劳动换来一份安稳的生活,可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。
在煤矿里,工友们见他身材瘦小,脾气内向,便时常欺负他,用尽办法偷他挖到的煤。
杨新海心中愤怒不已,他想要“讨公道”,找到那些偷煤的工友理论,可对方人多势众,他势单力孤,不仅没有讨到公道,反而被打得鼻青脸肿,在宿舍里躺了三天,动弹不得。
身体刚刚恢复,杨新海又辗转来到太原的一个建筑队做饭。
他本以为换个环境,能够重新开始,可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他。
在一家餐馆打工时,他遭遇了拖欠工资的情况。
老板以各种理由推脱,几个月过去了,杨新海辛苦劳作应得的工资却始终没有拿到手。
这一系列的挫折让他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,他开始对这个社会产生了怀疑,心中的怨恨也在不断滋生。
一气之下,杨新海在一个夜晚,趁餐馆老板不注意,从厨房偷了一个铝盆,然后偷偷跑到废品收购站卖了13元。
仅仅几个小时,他就轻而易举地搞到了13元钱,这比他在建筑队累死累活干几天赚得还快。
在这一念之差下,杨新海的内心防线彻底崩塌,他开始觉得,或许偷、抢才是快速获取钱财的方式,就这样,他走上了一条靠偷、抢为生的不归路。
随着年龄的增长,杨新海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结识了一个姑娘。
这个姑娘的出现,让他那颗冰冷的心有了一丝温暖。
他对姑娘一见钟情,为了讨姑娘欢心,他把偷来的钱都给姑娘花。
两人在一起的时光里,杨新海仿佛忘记了自己的痛苦过去,沉浸在短暂的甜之中。
然而,“常在河边走,哪有不湿鞋”。
在1993 年,杨新海在一次扒窃时,被公安当场抓到,关进了劳教局。
在劳教局里,杨新海满心期待着出去后能与姑娘过上幸福的生活,姑娘也对他海誓山盟,说等他出来就和他结婚,这也支撑着他努力接受改造,盼望着早早重获自由。
然而,当杨新海终于等到释放时,他满心欢喜地回到与姑娘约定的地方,却发现那个姑娘已经改嫁他人。
这个消息如同一把利刃,狠狠地刺痛了他的心。
气不过的杨新海四处打听,终于找到了这名姑娘。
他愤怒地质问:“你为什么不等我出来?”
姑娘早已没了当初的年轻,看着眼前这个曾经用一点钱就哄得自己团团转的男人,心中满是不屑,反而冷冷地质问杨新海:“你拿什么养我?你看看你现在这个样子,能给我想要的生活吗?”
一句话,让杨新海如坠冰窟,哑口无言。
他觉得自己被姑娘欺骗了,从那一刻起,杨新海对女人开始产生了仇视的心态,心中的仇恨之火越烧越旺。
在1995年,早已成年的杨新海,身体里的想法如同野草般疯狂生长,对生理需求越来越旺盛,却无处发泄。
长期压抑的生活让他的内心逐渐扭曲,变得愈发变态。
有一天,他在一处偏僻的乡间小路上闲逛,周围荒无人烟,只有偶尔传来的几声鸟鸣打破寂静。
就在这时,一个容貌姣好的女子迎面走来,杨新海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,邪火一下子被点燃了。
此时的他脑海中一片空白,心中只有一个念头,那就是把这女子占为己有。
他悄悄地跟在女子后面,脚步轻轻的,如同一只潜伏的野兽,等待着最佳的时机发动攻击。
女子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的临近,依旧悠然地走着。
趁女子不注意,杨新海一个箭步冲上去,如饿狼扑食一般,一手用力按住女子,女子惊恐地瞪大了眼睛,拼命挣扎,发出刺耳的尖叫声。
杨新海另一只手开始在女子身上乱动,嘴里还胡乱地往女子脸上啃,那模样如同一只丧失理智的野兽。
然而,让杨新海没想到的是,这团邪火刚刚燃起,就被女子给扑灭了。
当他疯狂亲女子脸时,被侵犯的女子突然爆发出一股强大的力量,一口咬住了他的舌头,用尽全身力气,活生生地咬下一块来。
杨新海疼得发出一声惨叫,捂着流血的嘴巴,在地上打滚。
那女子趁机挣脱杨新海的控制,发了疯一样对他拳打脚踢,然后转身拼命地跑去报案。
杨新海没有追上那女子,舌头还受了伤,鲜血不断地从嘴里涌出,他害怕公安来抓他,只能强忍着疼痛,连夜奔逃。
此时的他,身无分文,又没有工作,还要吃饭,无奈之下,他又干起了老本行去偷。
可是,他的运气并没有那么好,很快就被公安机关抓获。
警方见他舌头受伤,觉得十分蹊跷,经过一番调查,联系到此前一起强迫未遂的案件,便将他带到被害人面前进行当场指认。
被害人一眼就认出了杨新海,就这样,杨新海被依法逮捕。
不久,杨新海因盗窃等案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,进入郑州市新郑监狱进行劳改。
在监狱里,杨新海的生活过得异常艰难。
他的主要工作是砸石头,每天天还没亮,他就被狱警叫起来,拖着疲惫的身体来到采石场。
他每天要砸30车石头,就他那瘦小的身板,在沉重的石头面前显得如此渺小。
每一次挥动锤子,都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,一天下来,他的手臂酸痛不已,几乎抬不起来,差点累死在采石场。
后来,他被安排改做假发,虽然工作环境相对轻松一点,但每天也要干十多个小时,长时间的劳作让他常常干得两眼发昏,意识恍惚。
好在杨新海为了早点出狱,学会了伪装,他努力表现,骗得管教干部的信任,在服刑第四年时,终于被减刑一年释放出来。
这次入狱经历对杨新海产生了极大的触动。
在监狱的生活里,他不断反思自己的遭遇,心中的仇恨也在不断发酵。
他知道女子也是很有劲的,不能硬来。
在监狱里熟练掌握了用锤子砸石头的功夫后,杨新海出狱后便开始用锤子作为自己的作案工具。
他心中的恶念愈发膨胀,如果被害的人是女人,他便会在害死对方后进行玷污尸体,其行为变得愈发残忍、变态。
杨新海第一次作案是在2000年9月,那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,他悄悄潜入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北郊乡郭庄村。
村里一片寂静,村民们大多已经入睡。他来到一对老年夫妇的家,这对夫妇都已 经70多岁,身体虚弱。杨新海轻而易举地进入了他们的家中,用锤子残忍地将老夫妇杀害。
夫妇二人毫无反抗之力,倒在血泊之中。
作案后,杨新海迅速逃离现场。警方接到报案后,赶到现场,面对这起毫无头绪的案件,实在想不通凶手的作案动机。
在2001年8月15号,河南省临颍县巨陵乡纺车刘村又发生一起命案,一位40多岁的留守妇女和两个十来岁的孩子在睡梦中被人残忍杀害,其中女人全身赤着,死后有明显被伤害的痕迹。
杨新海似乎对这一事越来越上瘾,再也停不下来。
从此以后,杨新海便像发了疯一样,到处实施作案,到2003年3月,杨新海在河南一带作案至少十起,平均两周就要作案一次,其中多为灭门案,不留一个活口,而女人大多有被死后欺负的迹象,说明凶手有变态的倾向。
这很快引起了河南公安厅的注意,在2003年春节前后,河南省公安厅下发了一份“豫南8·15系列杀人案宣传提纲”,以让各地公安重视此案。
为了防止惊动犯罪分子逃跑,公安不敢公开张贴此提纲,而是印刷了30万份,在重点作案区域逐户进行发放。
群众接到提纲后,十分重视,举报也很踊跃,有的乡镇一个月就接到上百起举报,然而举报的信息鱼龙混杂,有用的很少,始终未能抓捕到杨新海。
杨新海毕竟是读过几年书,反侦查意识很强,在感觉到警方的重视后,很快减少在河南境内的作案次数,2003年4月2号,杨新海离开河南转而进入安徽、山东、河北等地作案。
在2003年4月2日,杨新海刚到山东菏泽曹县桃园镇三李寨村,进入李永宁家,将李永宁和新婚刚刚100天的妻子陈芒云杀害,后来法医检测,陈芒云刚刚怀孕3个月。
由于此案与此前河南地区发生的系列案件极为相似,山东公安厅邀请河南公安厅专家来现场辨认,随后公安部的专家也赶到。
在进行侦查分析后决定将此案与河南系列杀人案并案侦破。
一系列的恶劣案件,引起公安部的高度重视,2003年8月15日,公安部将此案定义为1号挂牌督办案件,力求尽快破案,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。
公安部先后两次召集河南、山东、安徽、河北四省刑侦人员在郑州召开并案会议,部署侦破方案。
在不断地收集信息、判断分析后,终于刻画出犯罪嫌疑人的基本特征:
他一定是熟悉农村的生活环境,并有犯罪前科,能够作案如此多起却没有留下任何有用的证据,说明他具有极强的反侦查意识,前期在河南作案,说明他很可能是河南人,有河南口音。
那个时期,社会流动人口较少,杨新海的人物特征又很明显,终于在2003年11月2日,在一次扫黄行动中将杨新海抓捕归案。
警方提审杨新海时,得到一些很震惊的信息,杨新海自称自己想法非常旺盛,经常出入低档交易场所。
在被捕时,公安从他的身上搜到500元钱,他还大言不惭地说:“太可惜了,我要是找个'小姐’把钱花了就好了。”
让人不理解的事,他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依靠在贫困的农村抢劫,就连农村有钱人家都不去抢。
据杨新海说,有时踩点后发现这家人比较富裕,就会放弃,抢到钱后又到较为富裕的小城镇消费,却从未在小城镇或者城市做过案。
最可气的事,有一次,杨新海在山东菏泽市的一家洗浴中心过夜时,被做了套,讲好的200元,可是结账的时候却要他400元,多花了200多元。
在遭遇价格欺诈后,这个恶魔却不报复洗浴中心的人,而是偷了一辆自行车,连夜踩车到曹县农村作案。
警方最好奇的是杨新海的作案手法,为什么能够连续作案如此多次,却只留下极少的证据。
杨新海则显得非常淡定和冷静,以惊人的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讲述自己的作案过程。
在选定作案对象后,他会先带上白线手套,然后在鞋上套上一双袜子,这样就不会留下指纹和脚印了。
在入室后先将点灯开关绳割断(农村老式灯开关,用绳拽),然后进行作案,在发泄完兽语后,他还会将自己的东西带走。
对于自己的犯罪动机,杨新海总是表达这样一个观点:“为什么别人有的,我没有!”
可是,让人没有想到的事,在上刑场前,杨新海却说:“我最想要感激的人是警察。”
其实,杨新海在入狱后并没有享受什么“特殊待遇”,而是和正常人一样起居,但是他却说:“被抓之后警察给买了两件衣服,从小到大,没人对我这么好。”
2004年2月1日,曾轰动全国的流窜豫皖鲁冀四省,作案26起,杀害67人、强迫23人的杨新海案在河南省漯河市中级人民法院进行审理。
最终以故意杀人罪、故意伤害罪、抢劫罪数罪并罚,一审判处杨新海死刑,剥夺政治权利终身,没收个人全部财产。
杨新海当庭表示放弃上诉,2004年2月14号,他被处以死刑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Powered by 8天游娱乐平台注册登录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